夜读胡中行:“二十四孝”的新诠释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24-12-15 22:42    阅读量:7199   

我们在践行“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影响深远的“二十四孝”进行具体分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武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它“现代化”。我认为可以把“二十四孝”分为四类:纯真的孝、智慧的孝、神奇的孝、愚昧的孝。

纯真的孝与智慧的孝是“二十四孝”故事中的精华部分。比如汉孝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生母窦太后病了三年,他亲力亲为,“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每次喝药,必亲尝然后奉母。文帝做到了“久病有孝子”,起了一个表率作用。汉文帝是一个皇帝,他的孝母绝无半点功利性,这种纯真的孝是难能可贵的。再有宋代的黄庭坚,在遵奉孝道上做得更好。黄庭坚身为高官,家里想必不缺奴婢,但他却几十年如一日,天天为母亲洗刷便桶。这看似平凡的举动,其实却是感天动地的大孝行。宋史本传说:“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孝行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平凡之中见伟大。

关于智慧的孝,有一则《芦衣顺母》的故事,是关于孔子弟子闵子骞的。他的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后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保暖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为里子的假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子骞为他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真相。回家即要休逐后妻。闵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听了十分感动,就打消了休妻的念头。后母悔恨知错,从此待他亲如己出。这也是一种大孝下的大智慧。怪不得孔子要感叹说:“孝哉,闵子骞!”

关于神奇的孝,就是掺入了神话的孝。如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等等都是。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孝道故事,表达的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如同“愚公移山”一样,不失为一种正能量。

问题在于愚昧的孝。最典型的便是“郭巨埋儿”,晋代的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分文不取,带着母亲一起生活。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担心抚养孩子,就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用杀死儿子的方式来孝养父母,这完全是一种不容于亲情、不容于道德的恶劣行径。我们不应提倡愚孝,愚孝者是最没有智慧的。《史记》中的《伍子胥列传》,讲到伍子胥和他的哥哥伍尚带兵在外,他们的父亲伍奢被楚王打入死牢,楚王忌惮他的两个儿子,于是逼迫伍奢写信召唤,伍尚为所谓的“孝”,赴京被杀,伍子胥抗命流亡吴国,最后报了父兄之仇。

在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我们的结论是,二十四孝的绝大部分故事都是感人的,经过“现代化”,是可以为当今社会服务的。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停留在古代的“二十四孝”的水平上,而应该努力打造更高层面上的新的孝道。这就要求我们对孝道作出新的诠释。我认为,新时代的孝道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特征:第一,新时代孝道的本质是善良;第二,新时代孝道的方法是智慧;第三,新时代孝道的结果是和谐。

以新时代的孝道为基础,建设起良好的家风,其中的焦点难点是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就是家庭中最难处理的一种关系。古诗《孔雀东南飞》,说的就是婆媳关系给家庭带来的悲剧,大诗人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故事,反映的也是这个问题。所以,在建设新时代家风的过程中,奉行孝道,处理好婆媳关系是一个关键。

当然,新时代的家风、民风、社风是建立在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的,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非常美的风尚,经过大家的努力,这个美好的愿景一定会在我们这个新时代实现。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