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终于成了一家“养老”公司

来源:证券之星 发布时间:2025-07-23 17:32    阅读量:8051   

文丨肖影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

随着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大关,我国正快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

为了破解养老负担重的难题,智慧养老正借力科技突破、多元化产品体系的搭建以及服务模式的创新,为整个产业注入蓬勃活力。

显然,这场老龄化浪潮通过与智能化趋势的深度融合,正在深刻重塑智慧康养产业的整体形态。

嗅到巨大商机的东软集团,正加速推进其智慧养老战略布局,决心在服务海量银发群体的复杂需求中,探索并构建一条融合技术创新与商业价值的新路径。

不过,科技巨头能否成功“养老”,答案还正在书写。

老龄化社会来临,打造城市级养老平台

什么是平台价值?既能给用户带去生活的新希望,又能让用户在平台上找到自己钟意的服务和产品,从需求到满足。

东软集团的全局构思和产品设计,包含了对盈利可能性的洞见,是产品创新与市场有效结合和表现。

现如今,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正日益加剧。

截止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规模突破3.1亿,在总人口中占比攀升至22%。

此外,国家卫健委测算,预计到2035年,该群体规模预计突破4亿关口,在总人口中占比将超过30%。

这意味着,我国正迈入超老龄化社会阶段,银发群体已成为结构性社会特征。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老年群体,传统养老服务体系正遭遇多维挑战:公共卫生资源供需失衡、专业照护人力供给不足、区域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空巢老人安全防护体系薄弱等问题交织叠加。

与此同时,我国老年群体慢性病治疗占据全国医疗资源总量的70%,直接推高老年人群带病生存周期至8-10年平均水平。

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我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老龄化冲击波,人口结构转型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亟需构建更具韧性的银发经济生态体系。

面对医疗健康产业这片巨大的蓝海,东软在很早意识到老龄化社会到来时,便已经提前布局医疗健康产业,深耕养老赛道,实现互赢共生。

现如今,东软集团正以城市为战略单元,在全国范围内与近60个城市接洽合作,共同建设并运营“城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6月18日,沈阳“盛情康养”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正式上线运营,标志着该战略进入实质落地阶段。

这一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构建城市养老服务的“云枢纽”,高效整合家庭、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及多元化服务商资源。其核心目标是向老年群体精准输送高质量、可及的养老服务解决方案。

除沈阳外,大连、南宁、福州、佛山、厦门等城市亦已进入平台部署阶段。东软集团轮值CEO徐洪利强调,该模式绝非标准化模板的简单复制。

鉴于各城市养老基础、政策环境及核心诉求存在显著差异,东软现阶段采取“一城一策”的定制化实施路径。

在达成合作的城市中,东软会优先选择区级单元进行平台试运行,通过小范围实践验证、优化流程并识别潜在问题,待模式成熟稳定后再向全市域推广覆盖。

平台运营公司的核心任务聚焦于快速整合并激活本地养老服务生态资源。

通过平台高效连接服务供给与需求,形成服务闭环,并依托持续的运营数据反哺,驱动平台功能迭代与服务生态进化,最终构建多方协同、价值共生的养老服务生态体系。

可以预见,当这些先行城市的平台运营模式成功验证可持续性与规模化潜力,东软集团在城市级智慧养老平台领域的深度积累将形成显著的示范效应。

借助东软医疗,重构养老护理经济

东软养老布局如此顺利,与东软成熟的医疗大健康产业密不可分。

事实上,早在1998年,东软集团成立了东软医疗,并于同年将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CT机推向市场。

这不但填补了我国医疗设备产业的空白领域,更重塑了国际CT设备市场的竞争格局,促使中国跻身成为全球第五个掌握CT核心制造技术的国家行列。

此后,东软医疗业务布局上,走得也是大而全的多元化道路。

东软聚焦县域医共体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改革、医疗健康数据价值挖掘、城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升级等核心赛道,通过持续深耕驱动业务稳步增长,期间成功签下30多个千万级医疗健康项目订单。

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其成果同样亮眼:新增助力24家医院通过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五级及以上高级别评级,累计达标医院已达70家,这一成绩使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得以巩固。

此外,东软已累计为50余家医共体客户提供专业服务支持。

截至目前,东软医疗已拥有全品类、全档次、全客层覆盖的近百款数字化医学诊疗产品,在医疗健康产业占有一席之地。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年度,公司总营收为115.6亿,同比增9.64%。其中,东软集团的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61亿元,同比减少12.08%,毛利率同比增加1.27个百分点。

足以看出,东软医疗属于东软集团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板块。

在养老领域,虽然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居民寿命在增加,但老年病的情况并不乐观,不少老人在人生最后十年时间里,可能仍会消耗大量医疗资源,不但自身痛苦,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民政部的调研数据揭示,我国医疗费用中70%都投向了老年慢性病的管控。

此外,还有统计数据表明,若通过健康管理让人们的健康寿命延长一年,就能为社会省下超过一万亿元的医疗开支。显然,与“治已病”相比,“预未病”明显在经济层面更具优势。

东软通过利用数据和AI构建城市新基础设施,将数据应用的触角从“疾病管控”拓展到“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借助可穿戴设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AI健康测评等手段,搭建起覆盖“活力老人—半失能群体—失能群体”全阶段的预防体系。

因为有东软医疗和大健康产业托底,平台入驻企业有了更宽广的市场空间,能够精准找到大量有迫切需求的用户,而用户所需求的护理响应速度也明显提速。

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令用户获得了服务价格降低的回报,在养老的路上,成功实现双赢。

养老业务出海,积极反哺全球

养老难题,从来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

众所周知,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要远远早于中国。而为了解决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日本其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日本养老机构信息化程度低,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以至于彼此之间没有联系,也没有效率。

这也给了东软出海服务,提供了机会。

毕竟,东软推出的城市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解决的就是效率问题。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东软技术水平都属于走得比较靠前。

东软正将其“智能平台+物联网”解决方案推向日本养老机构,助力其实现服务精准化并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东软养老业务负责人徐洪利强调,在这一领域,东软正探索一种新路径,需要学会用ToC的手段去做ToB的事情。

徐洪利深知养老产业具有长期投入的特性。对于智慧养老业务,东软着眼于长远发展,不会一味只追求短期盈利。

此前,东软就曾做过计划测算,借助养老机构缴纳的SaaS服务费,可以让东软获得稳定而健康的回报,公司有望在三年左右可达到盈亏平衡。

在刘积仁看来,“养老不是一个老人的事,是一个家庭的事,是一个国家的事。养老是一个生态,是一件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

因此,东软的逻辑中,银发经济不光与老年人有关,与社会、家庭、年轻人都密不可分。

当众多企业都忙着追逐风口的时候,东软却选择深耕银发经济赛道,致力于为长者提供智能化、有温度的服务支撑。

在东软看来,养老行业绝不是“夕阳产业”。相反,这个行业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想象空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可以预见,这场老龄化进程与伴随着核心技术的不断精进、政策配套的日益健全以及用户需求的持续升级,该行业正朝着服务更精准、体验更温情、覆盖更广泛的方向加速迈进。

而东软的终极愿景,是为亿万长者构筑“老有颐养”的美好生活图景,让科技进步的福祉真正成为每一位老人晚年的温暖陪伴。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