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融入临床教学:虚拟仿真技术正成为口腔医学的变革引擎

来源:中新网上海 发布时间:2025-09-02 22:16    阅读量:6164   

随着数字技术与临床教学的深度融合,虚拟仿真(virtual simulation)已成为口腔医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变革路径。国际上,以配备触觉反馈的三维虚拟训练器(如Simodont等)为代表的硬件 - 软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术前演练、牙体预备以及根管治疗等关键教学环节中,收获了大量循证医学的有力支持。众多研究表明,VR/仿真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实操自信心。

在国内,多所医学院校和三甲医院近年来纷纷加快虚拟仿真平台的引入与教学试点工作。相关调研显示,我国数字化口腔教育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较为突出。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系统化的虚拟仿真教学应用,然而基层与偏远地区在师资力量、设备配置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

当前,该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聚焦于触觉与沉浸感的技术攻关,力求为学习者提供更真实、更沉浸的学习体验;二是推动虚拟病人在医患沟通与伦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三是探索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的个性化教学评估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精准评估。

与此同时,该领域也存在若干亟待突破的发展难点。在理论层面,目前缺乏系统化的统一范式,如何将仿真训练的技能迁移机制、评价指标与临床胜任力体系进行严谨对接,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落地应用方面,可及性问题较为突出,高端仿真设备采购与维护成本高昂,跨校共享与远程教学平台建设迫切需要制度保障。此外,技术进步的速度与教学需求不匹配,触觉延迟、材料力学仿真不足、虚拟患者情绪模型的真实性等问题,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相关系统综述也指出,触觉设备效能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支持。

在众多关于虚拟仿真技术在口腔医学教育应用的讨论中,口腔医学专家薛佳伟为我们提供了贴近教学实践的综述与极具针对性的建议。从业近二十年,薛佳伟既是操刀的临床医生,也是常年面对患者、培训年轻医师的“一线”导师。因此,他的理论研究多带有鲜明的临床视角,善于把抽象的技术优势落到课堂与诊室的具体操作上,为行业发展提供助力。

在工作中,薛佳伟高度关注技术在真实诊疗场景中的可操作性与患者体验,他所著的论文《虚拟仿真技术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便系统性地回顾了虚拟仿真在牙体预备、根管治疗、种植导航与正畸规划等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情况,着重强调了三维高精度模型与力反馈装置在标准化技能训练中的核心作用。同时,文中还运用示例性数据清晰说明了仿真训练在缩短技能掌握周期、提升操作准确性与医患沟通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并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了多模态反馈、校企合作、区域资源共享与政策争取等可行路径。

业内专家认为,薛佳伟的理论成果将抽象的虚拟仿真技术优势,如可重复性、安全性、成本效益等,转化为课堂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与评估指标,极大便利了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的试点复制;针对当下虚拟仿真技术落地面临的现实困境,薛佳伟提出多元化融资与资源共享策略,既包含校企合作实践路径,又建议争取政府专项资助,与我国推动教育数字化政策方向高度一致,为现有文献中关于应用落地的经验性材料提供了有力补充。

展望未来,虚拟仿真不应被视作孤立的“高科技玩具”,而是一场关乎教学理念、评价体系与临床实践重构的深刻变革。要使其真正成为提升临床胜任力的长期力量,技术进步必须与课程设计、师资培训、评估标准及政策保障同步推进:既要用AI与大数据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精细化追踪,也要通过混合教学把虚拟训练与床旁带教有机衔接,保留真实患者接触的伦理与人文教育功能。

与此同时,公平可及性不容忽视,不能让技术门槛成为阻碍优质教育普及的鸿沟。行业、学界与监管部门应通过区域共享、校企协作与政策性资助等措施,避免优质教育资源囤积于少数中心地区,并将虚拟仿真技术训练的短期绩效转化为可验证的长期临床成果。

对于口腔医学教育而言,虚拟仿真技术的核心价值并非单纯追求更真实的触觉反馈或更复杂的算法优化,而是通过技术赋能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既要培养具备精准操作能力的技术型医生,更要塑造兼具人文素养与临床决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当技术发展紧密围绕教育目标展开、配套制度提供实施保障、技术应用覆盖不同层级教学机构时,虚拟仿真才能真正突破边界,成为推动口腔医疗实践变革的基础性工具。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